中方同意与美接触, 24小时内美财长表态: 拟取消部分对华关税
发布日期:2025-05-21 07:04    点击次数:74

中国商务部于5月7日宣布同意与美国进行高层接触,24小时内美财长贝森特表态拟取消部分对华关税。

中美从对抗状态转变为进行试探性接触,这不但跟两国的经济有关系,还牵扯着全球经济。

中方同意接触:审慎评估后的“开门”信号

决策背景

352家跨国企业在今年4月联名致信美国政府,呼吁取消关税,这时美国的通胀率连续18个月超5%。

在全球供应链压力与国内经济困境的双重夹击下,美国不得不寻求与中国对话。

中方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要维持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像2024年全球贸易量就下降了2.3%。

要满足国内出口企业的需求,对美出口的占比降到了14%,还要检测美方的诚意,保证这种接触能够有实际的进展。

接触性质

这次的接触属于非正式的商量,地点选在了瑞士。

中国方面清楚地表明“接触谈判”的主导权在我们这边,商务部的发言人着重指出,接触的目的是为后续的谈判打下基础。

关键人物

中方的牵头人何立峰,在2024年负责主导对美国的反制清单事宜,直接瞄准大豆、飞机等产业进行打击,充分展现出了强硬的态度和高超的策略。

美国的财长贝森特延续了耶伦的路线,想法是取消那些非战略商品的关税,可是却受到了国会里鹰派势力的牵制,导致推动这个事情的过程非常艰难。

美方关税调整:通胀压力与政治博弈的平衡术

拟取消范围

消费类商品这一块,像吸尘器以及自行车这类家电的关税有所下降;中间品,像电子元件、机械零部件都在340亿美元的清单当中,到了2022年那个期限却没有继续延下去。

这些调整主要就是为了把国内的通胀压力给减轻一些,与此同时也能够让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下来。

保留领域

半导体还有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的关税从7.5%提升到了25%,像这样在一些战略领域保留关税,体现出了美国在高科技产业所采取的竞争策略以及想要进行保护的意图。

内部矛盾

财政部跟贸易代表办公室想法不一样,贝森特觉得要“经济实用”,贸易代表戴琦却坚持“筹码那一套”。

国会这边阻力特别大,共和党的那些议员联合签名去反对,还说这是“对中国太软弱”,《华尔街日报》在2025年5月8日有过报道,把美国国内政治博弈的复杂情况给凸显出来了。

关税战八年之痛:数据背后的双输困局

美方代价

有超过9.7万家企业依靠中国的供应链,因为关税的缘故,美国制造业的成本提升了12%。

像家用电器这类东西的价格上涨了23%,这就让低收入家庭的负担变得更重了。

这些数据把关税政策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效果给展现出来了。

中方反制效应

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对东盟出口所占的比例都升到18.6%,半导体自己能生产的比例从15%提高到35%。

中国通过改变市场的安排还有进行技术升级,减少了对美国市场的依靠,让自己的经济更有韧性啦。

全球波及

WTO预测到2025年,要是贸易战一直持续下去,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会再度降低0.8个百分点,这表明了贸易战给全球经济造成的潜在危害。

官媒与智库视角:博弈中的理性声音

中方立场(人民日报)

2025年5月6日社论呼吁美方遵守WTO规则。

披露美方“301调查”造船业的新动作(2024年4月),警示谈判复杂性人民日报的发声,既表明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也为谈判营造理性氛围

美方反思(彼得森研究所)

2025年5月报告指出若全面取消关税可降低通胀13%。

模拟数据显示,保留战略关税+取消民生类,美国GDP可回升04%。

省级卫视焦点(湖南经视)

2025年4月发布的《中美经贸关系白皮书》,着重提及“反制能力与谈判底气”,借助专业的解读方式,提升公众对于谈判的理解程度以及信心水平。

结语

瑞士会晤或是“破冰铲”还是“探雷器”,取决于美方能否超越零和思维。